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朕以为全国在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之间属于刚好能解决温饱,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之间,算的是百姓富有了。
这个数值越高,朝廷和当地官府就要警惕了,就要做出一些政策上的调控。
一是提高百姓的收入,诸如在农业之外还要发展手工业等等个,或者硬性要求手工业等等提高最低工钱标准;
二是稳定食物价格,如农业补贴,耕种的补贴、农具等等补贴,储粮控制,减免食物类的关税等等以此降低食物价格;
三是完善社会保证,诸如咱们已经实施的义务教育、各地的岐黄医馆、以及朕在去年会试时提出的老人的养老问题等等;
这些能听懂吗?”
群臣再次点头,无非就是提高收入和降低除食物外的其它支出。
“既然都听懂了,那朕就再继续讲下一个,朕的第二项预警是……”
崇祯提笔正准备写什么的时候突然就停住了,然后就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之色。
这话让群臣很是好奇,但也没有细问,问了崇祯也不会说。
因为他本来想给群臣讲讲基尼系数的,就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
他能将刚刚讲的恩格尔系数改为温饱量,因为这个好理解,也好计算,可这个基尼系数解释起来是相当麻烦的,计算更是麻烦。
估摸着这皇极殿内没有几个人能听懂,计算上就更差了,且数据的统计更是一个大麻烦。
“第二个,失业率的问题!”
崇祯写下失业率三个字“就是失去了就业的机会,朕说的是有能力但找不到工作的人,失业率等于失业人数与就业人数的比重。
在本朝之前,应该说是不存在是失业的问题,士农工商四业,高等级无非是下调一个等级,入仕未成,仍然可以退回本业,安心生活。
工人找不到技术活和商人破产无非就是去耕地,百姓都是耕种,谈不上失业。
但我们现在实施了义务教育,郡学毕业的算是有能力的人吧,更何况大学的,还有现在大力推动商事,手工业迅速发展,不少百姓都在耕种之余将手工业当副业。
以我们海外贸易的布局,未来至少要有数百万工匠从事手工业,如果按照这个情况,郡学和工匠们失去了技术活的工作,国家怎么做?”
群臣脑子嗡嗡响,这个失业问题他们是真没有想过,但却是能理解皇帝的意思。
失业人员多代表着消费降低,消费降低意味着供需降低,继而影响税收等等;
其次失业人员多了,会降低家庭收入,生活质量下降,增加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虽然工匠失业还能耕种,毕竟每人都分到了耕地,但原本每个月总收入三两,现在只有一两了,而其它人没有失业,过惯了好日子,现在得缩衣节食,你是啥感受?
愤怒、嫉妒、怨恨……
如果失业达到百分之十几二十几,那搞不好就能引起社会动荡了。
众人庆幸的是皇帝还地于民且禁止买卖,违者重处,否则在现在这种大力推动商事和手工业的情况下,突然不行了,那就是群起暴动了。
“行了,失业率的问题,诸位好好想一想,或许现在不重要,但我们要居安思危。
而且什么样的算是失业,该怎么统计,这些都要规划清楚。”
崇祯敲了敲木板,待众人清醒之后,继续道“我们再来说说第三个预警数据!”
星河圣帝是鱼幻想鱼写的玄幻异界类小说玄幻大世界,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神奇大陆!当时世界强者辈出,传承现世,万族林立。据说一代圣帝流传下七颗灵珠。曾经流传着那七颗灵珠的种种神秘。为了抢夺这七颗灵珠,天下大乱,大劫将至。在这纷乱的世界,一个少年手持灵珠,踏天而出(ps麻烦大家给收藏一下,谢谢大家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本书。)...
精英雇佣兵龙云所在的战术小组在一次诡异的任务中被另一支神秘部队击溃,队友悉数阵亡。从此他踏上了复仇之路,对那支神秘部队及其背后的神秘势力进行终极追杀,在全球范围执行见不得光的黑色行动。追杀与被追杀,猎杀与被猎杀,这是一场最强战士之间的较量!生存与毁灭,权力与控制,这是神与人之间的对决!活着,就要像一颗出膛的子弹一样,勇往直前,一击致命。...
(架空民国)...
重生并非开挂,只是能多些择优而选然而,特殊的身世却带来诸多磨难善与恶,一念间向善而行,永不屈服,搏商海,斗黑恶,战权贵终究书写传奇人生...
卢辰,一名肉体穿越者,无论是穿越前后都是普通人,地球上的人生只是让他会了点腹黑,和一些简单的小技巧。穿越时因为某种原因,使得身体年龄下降了12岁左右。性格有点随遇而安,在老师告知感觉不到他身上的魔力时,打算以打酱油的心态,赚点小钱低调度过一个快活的异世人生,但因为各种际遇被迫卷入权利斗争,无论如何低调,生活也不再平凡,并不得不为了美好生活和生存努力强大。目标赚点小钱,养些美女,远离政治,珍惜生命,不为玉碎,宁为瓦全。PS以上纯属YY,真实故事到底如何,看书吧新书需要支持,各位书友请不要吝啬你们手上的资源,求收藏!求推荐!求包养!...
她是全家被灭门后只能在外祖家寄人篱下的不起眼孤女,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逐渐在官家女眷中声名鹊起,一边斗心机兄姐,一边布复仇大计。他是母妃被陷害而死后众朝臣避而远之无人问津的皇子,装傻装弱扮猪吃虎,暗地里招兵买马收揽人心,执着于寻找当年真相。当两人聚到一起一拍即合,在暗中布局,将宣城搅了个天翻地覆。最初的宣城百姓顾...